
|
诗电贺寿 |
01
1983年,我在西藏比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担任秘书,被那曲行署抽调地区工作大队,到那曲县落实牧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每日里策马草原深处,出入于牛毛帐篷,往往日夜相继,不知时日。那天猛然想起已是中秋佳节,也是家父寿诞。情急之下,告一小假,扬鞭催马赶到地区邮局,却已是午休时间了。无奈,将马儿拴在邮局门前的电线杆上,坐在台阶上边吃着糌粑,边寻思起来:因为下乡,身上带的只有工作队的公款,并无多少随身私钱,想给父亲寄些钱也无法,只能发个电报表达一下心意。忽地心头一亮,诗意上来。待邮局大门一开,急忙买一张电报稿纸,一气挥就:“中秋佳节,乃慈父75寿辰,适逢下乡外县,急电贺寿,因有诗一首:
中秋频饮桂花酒,
羌塘东望凝双眸,
遥寄情思游子心,
明月长辉人长寿。
在那时,发电报原本就是一种奢侈的行为,更何况发加急电报,字字翻倍加款。邮局的藏族职员看到电报居然有那么多字,又一时没看明白电文意思,好生纳闷,在我的坚决要求下,也只得为我发出这份加急电报。

02
年底我回上海休假,老父小心翼翼拿出叠得好好的电报纸,兴奋地对我说:中秋夜正举箸准备吃饭时,电报及时送达,接到这份电报比收到三百元现钱还要开心,并为此激动了好多天。
也不知怎么这么巧,第二年中秋节前,怒江对岸的一个村子发生山体滑坡,严重影响了藏民的日常生活和收割青稞,我带了几个机关干部过江去帮助处理救灾和秋收事务。站在山上,一眼就能望见县城,甚至还可以看得到我的住房,却因责任在身,不能亲自去料理私务,心中难免有些惆怅。中秋节那天一早,有村民下山,我又再度使用前一年的办法,拟就一纸电文,托村民捎到县邮局,并给邮局局长写了字条,请他务必在午饭后加急发往上海:
岁逢中秋思寿尊
唯见明月不见人
滨海高原两相悬
聊寄拙词表孝心
大凡事不过三。1985年的中秋节,我同藏族县长才旺达一起去处理一个棘手的草场纠纷。按照当地习俗,我们作为仲裁这场纠纷的“本部拉”(藏语,意即“官员”),所住的地方只能在纠纷双方的地界之间,如是山前与山后之争,我们就住在山顶;如山上与山下之争,我们就住在山腰间,而这场纠纷的双方分别在相邻的两座山上,因此我们的帐篷只能扎在两山之间这条名唤“洛玛弄”的小山沟里。那年中秋节是9月29日,藏北地区已经开始下雪,山脚下风雪更是厉害,一夜积雪差点压垮了我们的帐篷。这次我已有准备,在带来的电报稿纸上写下诗句:
高原中秋雪染峰
望穿重云觅蟾宫
欲呼吴刚斟琼浆
捧向东海贺寿翁
天际露白,趁阳光照射还弱,我们赶紧顶掉推在帐篷上的积雪。听到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急忙一脚深一脚浅地冲上公路,拦下“摩扎”(藏语,意为汽车),请驾驶员把电报带到地区邮局加急发出。
03
若干年后,我内调回到上海,陪伴在慈父身旁,共同度过三个中秋佳节,亲手为老父斟酒祝寿,把盏共饮,而老人家每每都会提起诗电贺寿给他带来的愉悦。姐姐说,那几年,一到中秋节,全家备好酒菜,父亲却非要等到我的加急电报才开席,老人家总是自信地说:小弟的电报快到了!当窗外传来送电报的摩托车声时,全家人都为之振奋,不等送报人呼喊,三姐已冲到楼下。待父亲用浓重的宁波口音念完电文,大家才举杯祝福父亲长寿。

家父因患恶疾辞世后,我整理老人家的遗物,只见连续几年的诗稿电文平平整整地夹在一个大号的硬抄本里,可见老人家多么珍惜这些曾经为他带来快乐的电稿!
哈师大中文系76级西藏班
蔡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