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胡志平

发布日期:2017-10-19  来源:   点击量:

胡志平,祖籍山东,浙江大学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曾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专修书画篆刻。现任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副秘书长,《书法赏评》常务副主编,沙孟海书学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书画分会理事,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文传分会理事。

无论是艺以人传,还是人以艺传,德艺双修是许多艺术中人的自觉追求。胡志平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样的追求,从容地行走在为人、从艺的路上,他对艺术的痴迷与坚定、对生活的淡泊与坦然让他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他在2009年黑龙江省直机关党校处级干部培训班毕业留言册上写到:“以前,我想做一个人人皆知的书法家,如今,我想做一个或许不被人知但有思想的艺术家。”今天,他正以不懈的努力向着“有思想的艺术家”迈进。

“书生本色”的坚守者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一贯注重学问文章对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胸中郁郁芊芊,写自我之逸气,下笔则超然不俗。

胡志平素来酷爱读书,手头藏书相当丰富,曾借用朋友的三处房间来存放图书。在他的工作室,人们时常能发现一些难得一见却很有价值的专业好书。他不仅书多,而且读书写文章也很勤,对书画理论有很专深的研究。这种专深得益于他对书画理论研究的坚定信念与痴迷。

在求学路上,胡志平从不计较物质上的得失,坚守着十年磨一剑的苦学精神。1991年,胡志平刚刚结婚不久,便放弃了闲适自足的高校生活,南下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专修书法、篆刻。2000年,他再度南下,参加浙江大学首届文艺学研究生班的学习,之后又攻读硕士学位,直至博士毕业。寒窗苦读的这八年正是人生中家庭和物质双丰收的八年,而胡志平却坚定地把它奉献给了艺术。在这一过程中,他一方面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生活的压力。曾有好友劝他出山,但他一笑置之,依然我行我素,这在常人眼中近乎迂腐,他却甘之如饴。

在学术研究上,胡志平的治学精神也很朴实,他总是选一些在别人看来是“硬骨头”的选题,而且不惮繁琐地下“笨功夫”去啃。他思维活跃,学术观点有创新,喜欢在常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和提出新的见解,他的博士论文《晚清民国时期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就是个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课题,目前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极少,因此研究难度很大。为了做好这一学术课题,他翻阅了大量清末民国时期的笔记、小说、散文、报刊杂志等,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论点的提取和论证,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好评。他的导师陈振濂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论文:“选题和论证都具有原创性”。在博士论文后记开篇中,他曾写下“还读我书”的字句,这足以说明面对诱惑,他依然保持着一种可贵的“书生本色”。

对他来说,学术从来都不是枯燥的,他把读书、钻研当作一种乐趣,他时常以“得书忘食”为得意,常题之于书的扉页上。正是有了这种对学术的爱和奉献,他也收获了很多。他获得了浙江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荣誉称号;他的博士论文《晚清民国时期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获匿名评审专家组和答辩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被称为该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成果;他曾多次参加省部级、校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撰写,有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多次参加全国级的学术研讨会,并被沙孟海书学院聘为研究员。多年来,胡志平一直兼任大学书法教师,并有多篇书写方面的专业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笔记书写训练法》还曾在核心期刊《书法》上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他受黑龙江省教委委托独立完成了黑龙江省第一部师范教学大纲——《黑龙江省高等专科学校师范教学大纲》,他与人合著的《三笔字技法》获得浙江省青年教学成果奖,与人合著的《大学师范师范教程》获得书法界最高奖——兰亭奖教育奖。

日课的意义:2009黑龙江省小品精品展

书法文化的传播者

书法事业诚然是属己的,是个体生命的自我表达,是个体生命激情的诗意挥洒,但同时又是非属己的,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事业。这是胡志平对书法的基本定位,也是他作为一个书法家的责任与担当。

胡志平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院派书法”的倡导者陈振濂先生,他深谙学院派书法创作的真谛,其作品讲传统,功力深,兼擅各体,并能将主题与形式探索很好地结合起来。作品质朴而有才情,沉着而有张力,含蓄而不乏宣泄,既有“第一眼效应”,又有持久把玩的韵味,其意境试图折衷老庄的“淡”、“朴”、“天真”与明清浪漫主义书风的“才”、“情”、“力”,作品透露出的儒雅气象在当代浮躁的书坛中显得超凡脱俗,引人入胜。正是因为这种朴素宁静的气息与超凡脱俗的魅力,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分别被沙孟海书学院、西安碑林、国家体育馆(鸟巢)、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其作品经由英国华夏文化协会赠送给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英国教育大臣约翰逊,倍受珍重,中外媒体均对此作了报道。他的作品还被黑龙江省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港澳当局及驻外使馆。其成就和事迹被浙江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青年时报》、《拉斯维加斯时报》、《中美邮报》、《黑龙江日报》、《生活报》、《艺术品投资》、《中国艺术品》及多家网络媒体广为报道。2012年,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成功地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书法艺术个人作品展“书·情·人生——2012胡志平博士北大展”,引起很大反响,北大图书馆破例为其延长了展期。《北京晚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

胡志平以他个人在书法领域的突出成绩向人们展示着书法的独特魅力,他认为,书法创作不应固步自封,要吸纳其他艺术元素的精髓和新的生活信息,要体现时代性。基于他对书法创作的独到见解,他一直进行着书法创作新模式的探索,强调书法创作的“唯一性”,他的主题性创作,并非形式:2002诗品系列之一,浙江大学硕士书法展;大学·拓展:2011拓片系列之一;播种:2012 “书学之路——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文献展”;种子:2012 “火热时代 多彩龙江——2012黑龙江省文艺家深入生活采风”;仰贤:2013 “文化书法·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10周年师生作品展”等,都践行着“不重复自己亦不重复他人”的创作理念。他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书法,让人们重新思考传统书法艺术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让书法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他尝试采用网络热词作为创作内容,他认为,网络热词与青年的思想、情感、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选择网络热词而非简单地照搬“唐诗宋词”作为书写内容,是其“书法创作新模式”创作观念的必然结果,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品引起了广大观赏者的共鸣。

胡志平是一位热爱汉字文化、不遗余力地推广包括书法在内的汉字文化的文化传播者。有感于受电脑打字的冲击,汉字书写正在日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严峻形势,他从五年前就开始倡导“重新拿起笔来”的汉字书写运动,其目的是使书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青年,使书法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能够在我们手中顺利传承下去,其中的苦心自有识者知之。为了让这一运动深入开展下去,他在新浪网开通“胡志平博士书画空间”博客,坚持每日一博,对此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网都作了专题报道,他还在《家庭生活指南》开辟专栏。胡志平经常以书法志愿者的身份,义务地为不同层次的受众作讲座、为青少年举办书法培训班,指导学生习字。今天,他的辛苦努力终于收获了果实,“重新拿起笔来”这一运动逐渐形成气候,《家庭教育报》以“一次书写的革命”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他还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家进万家先进个人”。在2012年,胡志平与北大教授、研究生合作,参与“北京首届青年创意大赛”,就是希望书法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国内多家电视台也在着力宣传汉字文化与汉字书写的普及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胡志平的远见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播种:2012 “书学之路——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文献展”

“雅量”与“高怀”兼而有之的大爱之人

“雅量恰春风,高怀同霁月”是胡志平送给英国教育大臣艾伦·约翰逊的书法作品的内容。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胡志平的个人写照。“雅量”、“高怀”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潇洒行走的人格基础。

胡志平待人接物总是保持着一种宽容大方的心态,他总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大加赞扬和鼓励,这种鼓励和赞扬绝非阿谀奉迎。当他得知别人遭遇了某种不幸和痛苦,他一定会以适当的方式或安抚慰藉、或施以援手,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而当他得知别人有了值得高兴的事,也一定要亲自祝贺一下,并且他的祝福、高兴是发自肺腑的,而非出于礼节。有怜悯心、同情心的人很多,但有慈爱之心的人却不多。朋友评价他有赤子之心,不仅晶莹剔透,且悲智双修,是负载大爱之人。

胡志平并不否定人们对名利的追逐。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自古皆然。他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正名的过程,人应当清清白白地而不是污秽狼藉地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他认为,人们没必要回避谈利,精神境界再高蹈的人也还得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但是,名与利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人生存的条件,它们不应当成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最初所指向的、并驱使人调动其全部身心力量为之迷狂的东西,也就是事业定向。人活一世,最幸运的莫过于爱其所爱、学其所学、行其所行,倘非如此,那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胡志平也曾经痛苦过,但他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律令,最终选择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然,距离其事业的终极境界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当代人早已把理想送上世俗的祭台的时候,胡志平仍听从生命深处的召唤,坚守着一份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思索着,追求着……

天蓝蓝:2012年实验性作品之一

上一条:姚滨

下一条:冯健身

相关咨询

咨询方式:

联系方式:

 

公众号

Copyright © 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友基金会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站长统计| 网站声明